乳癌&肺癌,女性健康亮紅燈


嬰兒與母親 10月號 NO.432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 葉育雯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乳房專科主治醫師 鄭翠芬
攝影/桃樂絲童趣攝影(02-27255353)
梳化/林羽鈞、徐筑芳
model/健康媽咪 王冠翎、林筱凡


什麼是癌症?


癌症係指惡性細胞不受控制地持續成長,侵略破壞人體原有的生理組織,形成惡性腫瘤,並可能蔓延至身體的其他器官。癌症並不會傳染,癌細胞無法藉由任何媒介方式從一個人身上傳染至另一個人身上。

乳癌篇
罹患乳癌的高危險群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乳房專科主治醫師鄭翠芬表示,目前台灣大約每10萬人有60人罹患乳癌。乳癌的危險因子包括環境賀爾蒙(如塑化劑、農藥、芳香劑、DDT殺蟲劑等皆與乳癌形成有關),另外不良的生活型態也可能導致罹患乳癌。一般來說,較易罹患乳癌的高危險群為:
1. 飲食生活型態不良者。如喜歡吃高熱量、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卻又不愛運動;只吃加工食品而不吃天然食物也要小心。

2. 有乳癌家族史的人,無論是父親方或母親方的女性家族成員都含括在內。鄭翠芬醫師提醒,家族裡有2個以上的人罹患乳癌或卵巢癌才算是有家族史;如果家族裡只有1個人曾罹患乳癌則可能是屬於個案類型,未必有基因遺傳,不過其他家族成員也要提高警覺。

3. 晚生育(25歲以後)的人也可能是乳癌的高危險群。因為女性的乳腺生長通常在生完第一個孩子及哺乳後才會趨於穩定,乳腺的細胞較成熟也比較不會產生病變。

4. 根據統計,高大、肥胖的女性也是屬於高危險群。(註BMI大於30以上就算是肥胖)。

5. 初經來潮的時間較早(11歲以前)或是停經時間較晚(55歲以後)的人,都屬於高危險群。因為每次月經來潮時,女性賀爾蒙的波動如雌激素上升,會刺激到乳癌,所以有月經的時間越久,對乳房的刺激亦越長久、也更有機會形成乳癌。

乳癌的分期與症狀
乳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的腫瘤小於2公分、腋下淋巴未轉移;第二期腫瘤大於2公分,腋下淋巴可能轉移;第三期腫瘤大於5公分,腋下淋巴有轉移;第四期乳癌的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器官,如肝臟、肺臟或骨骼皆有可能。對於初期(第一、二期)的患者而言,幾乎沒有什麼特別的症狀,有的人可能會摸到乳房有硬塊,若是胸部比較大的人就不易摸到;後期(第三、四期)則可能乳頭凹陷、乳頭有血水分泌、病人自己觸摸得到不規則硬塊;乳癌若長在比較表淺的位置,早期病人也許可以自己摸到硬塊。不過即使摸到硬塊也不用過於驚慌,有些硬塊只是乳房組織或良性腫瘤,如果不確定是否為罹患乳癌所形成的硬塊,可請醫師檢查確認。倘若只有單側的乳房有硬塊,則最好請醫師檢查;若是兩側乳房都有,呈對稱狀態,通常都沒什麼問題,不過還是建議請醫師確認。

檢查要點與篩檢年齡
想觸摸乳房是否有硬塊時,不一定要平躺,站著檢查亦可。可以趁洗澡時檢測,不要用同側手摸乳房(如不要用左手摸左邊胸部,因為同手同側會有摸不到的死角)。可將被檢查那一側的手舉高,用另一手去摸,順時針觸摸或逆時針觸摸皆可。自我檢查時間點最好在月經過後的一週左右,因為月經來潮時乳房較為腫脹、不好作檢查。女性35歲之後,建議至少要請醫師檢查一次;40歲以後,建議每年都要作一次檢查。檢查方式45歲以下以超音波為主;45歲以上除了超音波以外,還要加上乳房攝影,健保會給付。雖然40~49歲為乳癌的好發年齡,不過每年仍有6%~9%的乳癌發生年紀小於35歲,所以平時也要自我檢測,如不確定時則要請醫師確診。至於乳癌的治療方式以手術治療為主;有時候還要配合化療與放射線治療。

乳癌的預防方法
*無法預防的部分:

患者本身即帶有乳房突變基因。雖然無法預防,卻能透過早期篩檢來盡早治療。有家族史的人屬於高危險群;即使沒有家族史,只要是年紀35歲以上的女性皆應定期至醫院檢查。

*可預防的部分:
*改善生活型態,均衡飲食、少吃加工食品(如香腸、貢丸、魚丸、火腿等);可多吃深海魚、十字花科蔬菜(如高麗菜、花椰菜等)、芭樂、奇異果、青椒、海帶與紫菜等。另外綠茶含防癌的抗氧化物及多酚類,也建議飲用;大蒜因含有抗癌礦物質硒,所以也是著名的抗癌食物。高脂飲食(尤其是動物性脂肪)亦會增加乳癌發生率,所以每日的脂肪攝取量應降低。


鄭翠芬
學歷: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台灣大學法醫研究所碩士
經歷: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 台灣癌症資訊全人關懷協會監事
現任: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乳房專科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葉育雯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UCLA)畢業、 UCLA公共衛生碩士
經歷:UCLA Medical Center臨床研究員、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主治醫師
現任: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

更多完整精彩內容,請參考嬰兒與母親雜誌10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sf08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