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_中醫觀點》氣虛血少型心悸炙甘草湯輔助調理

 


心悸背後可能病因繁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中醫師黃景軍指出,患者可能是一時緊張、勞累或是其他疾病引起的。

中醫有一名方「炙甘草湯」常處方給心悸患者,該方以炙甘草為主藥,用於氣虛血少的心悸、短氣,虛勞失眠,可滋養血脈,使節律不整,間歇性脈像(例如不規律、間歇性的脈跳-結代脈),恢復正常,所以此方又稱「復脈湯」。黃景軍醫師表示,此方比較適合虛弱,或心陽不足的患者服用;體質燥熱陽亢的心悸患者則需要調整用藥。

醫師指出,炙甘草湯在現代臨床常被用於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冠狀動脈心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風濕性心臟病等病患出現心悸、結代脈時的處方之一,不過,中藥處方並非專病專方,通常醫師會將成方藥物加以調整,加減。

炙甘草湯含有桂枝、人參、阿膠、炙甘草、生薑、麥門冬、生地黃、火麻仁,大棗等,對於氣虛血弱型且心悸兼有便秘、口乾舌燥的患者,服用炙乾草湯常有改善症狀的效果。不過容易拉肚子、腸胃虛弱的人服用後可能會有些不適。

中醫師黃景軍強調,心悸的可能病因很多,且虛弱的患者跟燥熱陽亢的患者用藥不同,若有此症狀已一段時間,記得要詳細診斷,找出病因。

翁瑞文醫師指出,運動時用力過度、腎上腺素分泌過多、飲酒、甲狀腺機能亢進、吃藥、喝咖啡等,或是焦慮症、恐慌症、貧血、二尖瓣脫垂等都可能造成心悸,治療上需依證候來醫治。

恐慌症引起者可用安神、養心血藥物治療,貧血引起者可採補血藥(如八珍湯、四物湯、歸脾湯、當歸補血湯等),情緒所引起者可用舒肝氣藥,甲狀腺機能亢進所引起者可採加味逍遙散、真人活命飲,心臟病、心律不整所引起者可用生脈飲配合炙甘草湯加減來施治。

中醫辨證治療部分,陳玫妃醫師表示,針對心虛型患者,由於心虛不自主,而氣逆亂神,因而引發心悸;治法採鎮靜安神、養心,可用安神定志丸,或天王補心丹。而心脾兩虛型者,因經絡血脈的不足;治法採補養氣血、安神益氣的方藥來治療,可用歸脾湯。陰虛火旺型者,是由於腎陰不足,導致心火內動,擾亂心神;治法採取滋陰降火、安神法,可用黃連阿膠湯。心陽不足型者,是由於久病體虛所致,可用溫補心陽、安神的方藥,如柴胡桂枝龍骨牡蠣湯。水氣凌心型者,由於水濕內停於心,導致氣機不順;可用振奮心陽,利水、行氣的方藥,以苓桂朮甘湯調理。平常也可用內關、神門穴做保健按摩,這兩個穴位可安養心神、改善心悸的現象。


 
















炙 甘 草 湯
組成藥物 炙甘草、生薑、桂枝、麻子仁、大棗、人參、生地、麥門冬、阿膠。
主治效能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肺痿,涎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虛勞不足,汗出而悶。應用於心悸亢進,脈搏結代,神經性心臟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症(巴塞杜氏病),老人及虛弱人津液枯燥大便秘結等症。
運用經驗 本方對心悸亢進,脈搏間歇,營養衰退,皮膚枯燥,易疲勞,手足煩熱,口渴,便閉等症,用之有效。並可應用於心臟病,甲狀腺病之眼球突出症(巴塞杜氏病),產褥熱,肺結核等症。


 


炙甘草湯乃調氣血之治本良方


資料來源:張景岳中醫藥研究中心  所屬地區:中國大陸


  《中國中醫藥》雜誌2004年第1期報導了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康紹英醫生臨床應用炙甘草湯的心得體會,論證了炙甘草湯的方義、適應症和用法。

  康醫生指出:炙甘草湯出自《傷寒論》,本方以炙甘草為主藥,甘溫益氣,緩急養心,“通經脈、利血氣”,而益氣血生化之源。人參氣血雙補,大棗補脾養心,並配生地、阿膠、麥冬、麻仁以滋陰養血。然陰無陽則無以化,故用桂枝、生薑助陽化陰,溫陽通脈,使氣血流通,則脈始複常。考“炙甘草湯”一方實系張仲景書中突出之滋陽劑,方中雖然有較多之滋陰藥,但滋而不膩,溫而不燥。本方組成陰陽氣血四者兼顧,近代方劑論其功用為養心陰、通心陽、益心氣、補心血,觀其藥味,平淡無奇,但妙于配伍。

  康醫生提出:炙甘草湯,在仲景《傷寒論》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脈何以結代?此證因平素血氣不足,血液不能充盈脈管,更有病邪阻滯,而心臟又無力激動血脈,則其搏動不能依次而前,故現結代之脈。心何以動悸?悸即心動,即虛裏部位跳動不安,營血既虧,心無所養,真氣以餒,臟神不寧,故現心動悸之證。結代為炙甘草湯之脈候,心動悸為炙甘草湯之證候。

  炙甘草湯適應於“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後世應用不限於傷寒之疾,凡因汗、吐、下或失血之後或其他原因引起血氣虧損而致的脈結代,心動悸均可應用。現今常用於兩個方面,一是由於各種器質性心臟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心電圖檢查提示為各種不同類型的早搏或心動過速、傳導阻滯、心肌受損等改變,自覺症狀為心悸,氣急,胸部作痛等;二是由於各種因素尤其是情志過極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致的心臟神經官能征,表現為心悸、氣急、緊張、失眠或胸部作痛等症。心電圖檢查絕大多數屬於正常,部分病例可有早搏或心動過速。前者脈象多結代,後者大多無結代,但脈律輕重不勻,有的脈象正常。前後兩者病家均有心動悸的自覺症狀,可見炙甘草湯適應症“脈結代、心動悸”中,心動悸這個症狀在臨床上更為重要。臨診時,不論心臟聽診有否心律失常,心電圖檢查有否改變,只要心動悸這個症狀存在,均可應用本方。

  在炙甘草湯的用法上,康醫生特別指出:炙甘草之適應症“脈結代、心動悸”,其發病機制與陰陽氣血有關,根本治療需要平衡陰陽,調和氣血。本方陰陽氣血四者藥物都有,正是一張平陰陽,調氣血之治本的好方子。原方藥味組成除了君藥炙甘草劑量重用超越常規外,餘藥劑量尚屬常量。人有老少男女之別,病有輕重大小之分,證有陰陽氣血之偏,故臨床治療必須因人制宜,不可拘泥原方劑量。如陰虛明顯,則陰藥麥冬、阿膠、生地要重用,麥冬、阿膠劑量可加大至15g,生地劑量可加大到30g,陽藥桂枝劑可減到3g或勿用,生薑也可不用。如陽虛明顯,則陽藥桂枝重用,劑量可加到15g。如氣虛明顯,則氣藥人參重用,劑量可加大到15g。如夾有濕邪,則應去掉滋膩之阿膠,改用生茜草活血、行血,另再酌加健脾燥濕之品,如茯苓、生薏仁等。方中一味麻仁,雖屬潤腸通便之品,不入心經,但切不可忘,若因“脈結代、心動悸”出現在嚴重的器質性心臟病病家身上,則便秘往往是引起死亡的誘發因素之一。
〈中國中醫藥報〉


炙甘草湯的實際組成是:



  • 宋本傷寒論:
    甘草四兩,炙 生薑三兩,切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三兩,去皮 阿膠二兩 麥門冬半升,去心 麻仁半升 大棗三十枚,擘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阿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脉證并治第六,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湯):
    甘草四兩,炙 桂枝 生薑各三兩  麥冬半升 麻仁半升 人參 阿膠各二兩 大棗三十枚 生地黃一斤。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 桂林古本(http://greenisland.csie.nctu.edu.tw/wp/2005/08/29/303):


    傷寒,脈結促,心動悸者,炙甘草湯主之。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 生薑三兩(切) 人參二兩 地黃半斤 桂枝三兩 麥門冬半升 阿膠二兩 麻仁半升 大棗十二枚(劈)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咳而唾涎沫不止,咽燥,口渴,其脈浮細而數者,此為肺痿,炙甘草湯主之。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 桂枝三兩 麻仁半升 麥門冬半升 地黃一斤 阿膠二兩 人參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三十枚
    上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還有一些版本的就不比較了,因為主要是這兩種版本最多人在用。紅字的部份看出了不同。桂本的是地黃半斤,大棗十二枚,而且沒有加水。和宋本的比較,會發現桂本的後一個炙甘草湯和宋本的兩個炙甘草湯的分量、煮法完全相同。所以,這裡以宋本的為是。


請汪意,這個份量是相當的重的,古兩換算成現在的單位是 15.6 克(請參考  http://blog.bs2.to/post/EdwardLee/14207),古一升約現在的 200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sf08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